最近葡萄牙出了件大事——里斯本的 Gloria升降机,突然脱轨坠落,造成16人死亡、21人受伤。
(图源:网络)
要知道,这条缆车可不是普通交通工具,而是里斯本的网红景点。坡道两边天天都是游客举着相机拍照,我记得自己前不久还经过那边拍照。谁能想到,这么多年运行的百年老车,会在2025年出这么大的事?
事故背后:欧洲为什么修不好电梯?
很多人第一反应是:怎么会这样?
答案其实很简单——欧洲去工业化。
葡萄牙这次的升降机,钢缆断裂,备用制动系统失效。运营方是国企 Carris,但维护外包给第三方公司,合同刚到期,续约没跟上。就好比你家租客房子到期还没续签,结果水管爆了,到底谁负责?这种尴尬,一点不意外。
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:欧洲现在连电梯都修不好。
家电坏了,修理费比买新的还贵。
汽车零件,要等从中美发货。
老旧社区的电梯,一坏就是几个月没人修。
我有个葡萄牙朋友,家里洗衣机坏了,维修工人说要等三个月。最后他直接上网订了个中国品牌新的,还包邮,比等人来修划算多了。
你看,这就是去工业化的结果。工业链条断了,技术工人缺了,最后生活质量都跟着下降。
国内的另一面:产能爆棚,忙到停不下来
(图源:网络)
说完欧洲,我们再看中国。
完全是两个极端:欧洲人修不好电梯,我们却是“电梯造太多”。
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超过28%,全球第一。
产能过剩,钢铁、水泥、光伏、电动车,很多行业都多出来一大截。
企业内卷,利润薄,工人加班到半夜,大家还是怕掉队。
为什么我们这么卷?说白了,这是基因里的不安全感。中国人习惯了勤奋加拼命:
当年是“自行车王国”;
后来变成“世界工厂”;
现在新能源、AI、光伏,我们还在冲。
结果就是——欧洲懒到修不好电梯,中国卷到工厂24小时开工。
一个“松弛感过剩”,一个“不安全感过剩”。
互补的逻辑:一个懒一个卷,正好拼图
(图源:JM)
听起来是不是很魔幻?但正因为差异大,才有合作空间。
欧洲:市场大,但缺产能。
中国:产能多,但缺市场。
欧洲:人松弛到修电梯要三个月。
中国:人卷到电梯厂一周能造出上百台。
这不就是最天然的互补吗?
而且,葡萄牙总理9月8日还专门跑去北京。
这释放的信号很清楚:
葡萄牙需要中国产能,中国也需要欧洲市场。
这就是双赢。
实操:企业出海葡萄牙,怎么落地?
(图源:JM)
很多朋友问我:听起来很好,但具体怎么操作?
其实很简单,可以分三步走:
1.注册公司
在葡萄牙注册公司只要几天,成本低。
你可以在里斯本、波尔图设点,拿到欧盟市场的“通行证”。
2.选择行业
电梯、缆车、轨道交通,都是缺口。
还有老旧小区改造、建筑材料、能源升级。
比如中国的电梯企业,可以合资本地公司,推出“全包式维护服务”,一边卖设备,一边派团队维修。
3.政策与身份结合
葡萄牙黄金签证对投资企业主开放。
不仅能拿身份,还能通过企业出海切入市场。
这比单纯买房要稳健得多,至少不会陷入老城区电梯坏掉的尴尬。
案例其实已经在发生:
比亚迪在欧洲建厂,电动车卖爆;
华为帮葡萄牙建5G网络;
腾讯投了当地游戏公司。
这说明,路径是走得通的。
对移民家庭的启示
(图源:JM)
如果你打算移民葡萄牙,别只盯着房产。
企业出海 + 移民结合,才是未来趋势:
家人拿身份,孩子享欧盟教育;
企业拓展市场,团队海外打拼;
一边工作,一边享受里斯本的海滩和红酒。
你想想,这不比单纯做个“房东”更有意义吗?
结尾:悲剧与机会
最后回到那条坠落的缆车。
它的断裂提醒我们:欧洲基础设施真的脆弱,靠自己修不动了。
但换个角度看,这也是一个连接点。
中国产能和欧洲市场,完全可以通过合作接上。
(图源:摄图网,已获授权)
所以我想留个问题给大家:
你觉得,中国企业走进葡萄牙,会是“下一个机会”吗?
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我们一起聊聊。
如果你觉得有价值,别忘了点赞转发。后续我会分享一些中国企业在葡萄牙落地的实操案例,记得关注!